深入伊犁草原,感受遊牧民族

一場和哈薩克族氈房的對話

發布時間:2025-08-20瀏覽次數:10

【本站訊】為挖掘哈薩克族氈房的建築文化價值,尋找中華民族多樣建築文化的鮮活印記。2025年811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文韻拾光隊來到新疆伊犁的廣闊草原,希望通過實踐記錄具社會價值的民族文化,並為遊牧建築文化的傳承貢獻當代年輕人的力量。

實踐隊隊員們走進了伊犁新源縣的草原深處。隊員們先看到一座座剛搭好的傳統氈房,白色的氈布在陽光下看著很樸實,木質的骨架像肋骨一樣撐著圓形的屋頂,頂部的“奧夏克”既能通風又能透光,這都是牧民們為了適應草原氣候想出來的好辦法。接著,隊員們走進氈房,牧民給隊員們介紹裏麵的擺設:壁毯上的羊角紋、生命樹圖案,都有民族自己的圖騰信仰;可以拆開的氈簾和能折疊的木架,也體現了方便遷徙的遊牧特點。老人還跟隊員們講了氈房從選材料到搭建的七十二道工序,從選木材、編毛氈,到設計結構、裝飾的寓意,隊員們深入了解到遊牧民族建築的文化內涵,真切感受到氈房建築和草原環境、民族精神之間的緊密聯係。

本次實踐,不僅是當代年輕人接觸少數民族傳統建築遺產的途徑,更是用青年的力量為遊牧建築文化的傳承搭建起連接不同年代的橋梁,讓古老的氈房智慧在現在依然能滋養草原、傳遞民族情感,見證中華民族多元文化不斷傳承下去。(作者:周羽佳 陳怡然 攝影:周羽佳 陳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