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訊】為探尋硯台非遺文化之魅力、觸摸傳統文化之曆史脈絡,7月29日至31日,匠魂尋新實踐隊奔赴臨沂及周邊地區,開啟了一場硯台非遺的深度探訪之旅。隊員們走進社區、深入古城、探訪故居,在與匠人、居民的交流中,探尋硯台非遺文化的魅力,感受傳統文化的曆史脈絡。
實踐隊抵達臨沂後,首站便深入當地文化市場與居民社區。在街頭采訪中,市民們對硯墨文化的認知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現在誰還天天用墨水啊?我兒子寫作業都用水筆” 一位中年市民的話道出了多數人的生活常態。也有老年居民回憶:“小時候看父親用硯台磨墨寫信,那墨香特別提神,現在想找那樣的場景難了。”
這些聲音勾勒出硯墨文化從日常用品向文化符號轉變的軌跡,也讓隊員們更迫切地想要了解,在這樣的背景下,堅守傳統技藝的傳承人正經曆著怎樣的故事。
次日,於“晉墨坊”,琅琊古墨傳承人張蘭波向隊員們揭開了琅琊古墨與硯台的千年淵源。“好墨配好硯,就像好茶配好壺,這是老祖宗傳下的理。” 張先生指著案台上的墨錠與硯台,細細講解,“琅琊古墨質地細膩溫潤,隻有在本地硯台的研磨下,才能充分釋放墨香,寫出的字‘入紙三分’,這是機器製墨和普通硯台達不到的效果。”
談及製墨過程,師傅滿是感慨:“選鬆煙、調膠、捶打、陰幹,十幾道工序,哪一步都不能馬虎。就說陰幹,一塊墨錠要晾足三個月,每天翻動,怕潮怕曬,年輕人嫌麻煩,學不了多久就放棄了。” 他坦言,現代書寫工具的普及和製墨的辛苦,讓這門手藝的傳承麵臨困境,但隻要還有人認可,他就會一直做下去,“不能讓這鬆煙香斷了”。
31日,實踐隊奔赴臨沂徐公店村,徐公硯非遺傳承人張玉傑的工作室裏,一塊塊硯台訴說著千年技藝的傳承。58 歲的張玉傑,從事製硯 40 年,家族技藝已傳五代,他的手布滿老繭,卻在雕刻時靈活精準。
“製硯看著簡單,實則每一步都是功夫。” 張玉傑拿起一塊剛打磨好的紫金石硯,“選石要挑質地細膩的‘石肉’,雕刻得順著石紋走,不然容易裂。你看這方‘荷葉硯’,硯麵仿荷葉的脈絡,硯池做成露珠狀,光是打磨就用了三天,既實用又好看。”
作為傳承人,他最看重手藝的延續。每年古城非遺文化節,他都會開設體驗課,教孩子們簡單的雕刻技巧。“老輩人說,手藝不能斷在咱手裏。” 張玉傑笑著說,有孩子上完體驗課,總纏著他學刻硯,“這就是希望”。
但他也麵臨挑戰:機械化生產的硯台價格低廉,衝擊著手工硯台的市場。“手工製作耗時費力,價格自然高些,很多人圖便宜選機器做的,咱這手藝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即便如此,他仍堅持創新,在傳統樣式中融入現代審美,“讓年輕人喜歡,手藝才能活下去”。
此次探訪,隊員們深刻感受到非遺傳承人的堅守與不易。他們表示,將把這些故事分享出去,讓更多人了解硯台非遺文化,為這份千年匠心的延續貢獻力量。(作者:劉昊宸 攝影:劉昊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