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訊】石工(卓越)2406 團支部 14 名團支部成員走進浮山森林公園,開展本學期首次組織化學習活動。
當日下午,團支部成員們從燕兒島出入口出發,沿“峰回路轉” 主步道徒步。步道隨山勢起伏,沿途可見楓香、水杉、黃連木等喬木,以及蕨類、苔蘚等植物群落。在 “林蔭棧道” 旁的岩石縫隙中,幾株紫葉杜鵑悄然綻放,團支部成員從旁邊的立牌上閱讀其生長習性;登上離地 5 米的 “林梢棧道” 時,大家從空中視角觀察到鳥類活動及樹林的垂直分布特征。團支部成員不時駐足觀察植物特征,腦海中留下不同樹種的形態描述:黃連木樹皮呈鱗片狀剝落,新生皮層與老皮形成鮮明對比,蕨類植物的羽狀葉片在風中輕顫。
徒步至“初心印跡・生態浮山” ,團支部成員們進入“生態修複曆程” 主題展館。展區以 1980 年代浮山采石場的黑白照片為起點,通過文獻資料、實物展陳 和現狀航拍圖,係統呈現浮山從“生態瘡疤” 到 “城市綠肺” 的蛻變。據展陳數據顯示,自 2005 年啟動生態修複工程以來,累計栽植黑鬆、側柏等鄉土樹種超 20 萬株,核心區域植被覆蓋率從 17% 提升至 92%,空氣負氧離子含量達每立方厘米 4800 個。
展館外的“古村遺址實境體驗區”,有保留完好的夯土牆與老井。團支部成員們蹲身觀察牆縫中生長的構樹—— 其根係穿透磚塊形成的 “生長裂縫”,被展牌標注為 “生態修複先鋒案例”。“這些樹不是障礙,而是自然自我更新的工程師。” 管理員的講解,讓大家直觀理解了 “人工幹預與自然演替協同” 的生態修複理念。
走到海拔 120 米的 “憑欄觀海” 觀景台,團支部成員們通過平台配備的 AR 導覽屏,掃描獲取眼前景觀的生態數據:左側的膠州灣濕地是遷徙候鳥的重要驛站,右側的城市建築群與綠色山體形成 “山海城” 生態格局。導覽內容特別指出,觀景台所在位置曾是廢棄采石坑,經土壤重構、植被複綠後,現已成為青島市 “生態修複 + 市民共享” 的示範節點。
團員馬洋洋說:“真不敢相信這片茂盛的林海曾經是一片荒蕪的采石場,這是一代一代人努力生態保護換來的成果。”(作者:管勇吉 攝影:李豪傑 管勇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