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訊】7月4日至8月23日,為探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築牢文化的堅實根基,以及為建築文化注入新鮮活力,Betway88必威 文韻拾光隊沿著時間的脈絡,從遊牧文明的鮮活載體到中原禮製的建築典範,從革命精神的物質見證到中西文化交融的生動詮釋,實地觸摸不同時期、不同民族的建築,開啟一場穿越古今、縱橫南北的文化之旅。
伊始於古代:古建裏的文明印記
當時光回溯至遠古時期,文韻拾光隊從新疆伊犁起程,探訪頗具民族風情的哈薩克族氈房。在當地牧民介紹下,隊員們詳實記錄其“穹頂為天、圓形為和”的結構、頂部的“奧然”采光通風的功能與敬畏自然的文化內涵。實踐伊始,我們不僅感受到適應自然的生存智慧,更觸摸到哈薩克族逐水草而居、以草原為根的文化命脈。
實踐隊隊員觀察到的氈房外部
循著曆史長河繼續前行,隊員們走進古代文明的巍峨殿堂——泰安岱廟。自正陽門仰望鬥拱層疊,至天貺殿見證紅磚黛瓦,在漢柏碑廊撫摸歲月痕跡,於壁畫飛簷間感悟時代匠心。隊員們探尋天人合一的建築智慧,感悟東漢時期的寺廟底蘊。
時光流轉,河北龍泉禪寺見證了大唐的曆史興衰,隊員們先後參悟了九龍壁、天王殿、大雄寶殿。佛相莊嚴、經幡低垂,隊員們心底升起對曆史的敬畏。禪寺之旅,讓隊員們深刻認識到佛家文化在中華曆史中的深刻意義。
實踐隊隊員聽講解員講解寺廟建築特色
明代瀘州的發展見證古代建築的落幕,在鍾鼓樓下,在白塔旁的地攤中,隊員們聆聽市井的聲音,見證瀘州建築與百姓日常的緊密相連。最後在瀘州文化館,數字化技術讓佛像重現光彩,古今文明以現代科技為媒介完成了新生。
延續至近代:烽火歲月中的文化傳承
跟隨時間的腳步來到近代,隊員們來到重慶石柱萬壽古寨,沿石階而上,欣賞石刻、點將台、吊腳樓等人文景觀,感受曆史與建築的融合,體驗濃鬱的民族風情。整個實踐路線就像一個土家民族的故事,層層遞進,逐步了解到古寨的軍事曆史、建築特色和民俗文化。
告別萬壽古寨,實踐隊員走進革命時代的燈塔——西柏坡,追憶這段崢嶸歲月。黃土夯實的牆體、泥土鋪就的地麵,沒有繁複裝飾,卻處處透著歲月沉澱的力量。一間間普通農舍式建築,曾見證土地改革的推進、三大戰役指令的發出,一磚一瓦間,不僅藏著革命年代的艱苦奮鬥,更承載著新中國從這裏走來的壯闊記憶。
實踐隊隊員發放西柏坡宣傳海報
彙聚到當代:城市街巷間的古今交融
時光最終停駐於青島裏院,隊員們在這裏探尋到青島的記憶密碼,觸摸中西文化交融的生動縮影。裏院作為青島老城的活化石,既蘊含西方商業建築的實用性,又延續中式家族聚居的生活傳統。在這裏,隊員們體驗到了充滿煙火氣息的裏院生活,這裏不僅是曆史的回廊,更是文化交流碰撞的結晶。
基於本次實踐,為推動成果轉化落地,大力推廣各地建築文化,文韻拾光隊設計出一係列的宣傳成果,包括海報、plog手冊、文創產品等;並同步運營多個平台賬號,通過自媒體宣傳中國建築文化,切實讓更多人通過本隊的宣傳深刻了解到中國傳統建築的文化內涵。在完成係列宣傳內容創作與多平台推廣的基礎上,我們並未止步於輸出,而是著力推動實踐成果從宣傳素材向可感知、可傳播的文化載體轉化,那些極具建築特色文化的宣傳海報和文創產品,不僅在當地起到了宣傳作用,還被當地文旅廣泛采納。
實踐隊隊員參觀廣興裏合影
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文韻時光隊以實踐為底,傳承建築美學,弘揚優秀文化。從遊牧氈房的人與自然共生到古代建築的榫卯結構,從紅色院落的精神接力到裏院巷陌的文化韌性,文韻拾光隊將繼續以青春腳步丈量建築文脈,續寫建築文化新篇章。(攝影:周羽佳、張陳姝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