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共青團
學院深入開展科左後旗高中生赴青研學活動
作者:劉宇 裴平安 張家馨 發布者:張家馨 審核人:李兆愛 發布時間:2025-08-05 訪問次數:10

【本站訊】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必威app精装版客服 始終堅持“鄉村振興”為己任“教育幫扶”作為重要抓手7月20日至7月25日,學院踐行去年許下的赴青研學承諾,聯合科左後旗碧野興鄉實踐隊再度出發,為12名科左後旗甘旗卡鎮師生搭建起“看世界、拓眼界、悟成長”的橋梁,助力草原學子在行走中看見山海,在體驗中尋夢未來。

高校啟迪:觸摸求知成長脈絡

研學團首站來到必威app精装版客服 。在工B347會議室的座談交流會上,學院副院長賈寒、石油魂輔導員工作室主持人王靜、黨委秘書於夢飛、輔導員單珣、楊琪碩、張家馨及科左後旗碧野興鄉實踐隊學生代表一同出席。會上,賈寒以“認識石油” 為切入點,從日常生活中的石油製品講到國家能源安全戰略,將專業知識轉化為貼近生活的“啟蒙課”。

 

隨後,在黨建教育基地,於夢飛結合學院發展曆程,講解了從“老石油人戰天鬥地”到“新時代學子科技攻關”的精神脈絡,使“艱苦奮鬥、為國奉獻”的信念在同學們心中紮根。深層油氣全國重點實驗室,學長演示的“鑽井液調配”讓地層探測不再抽象,“實驗室成果應用於全國油氣田開發”的主題介紹讓同學們認識到課本裏的“科技創新”是為國賦能的真實力量。

 

參觀校園的體驗不止於此。在學校校史館,從北京石油學院到青島校區,展櫃裏的老圖紙與科研成果,讓“為國鑄器”的信念具體化。圖書館內的自助借書機、電子座位預約係統及數字閱讀區、有聲研討區、多功能自習室等,讓同學們體會到大學學習的自主便捷。

 

晚上,石油魂輔導員工作室承辦主題宣講活動暨優秀學生分享交流會,石油魂·宣講團宣講員李越“炕烤焰火裏碳氫絕響”為題,用“大慶新鐵人”王啟民的故事,解讀“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石油精神;2023級本科生劉宇分享了大學生活中的成長經曆,鼓勵同學們多走出去看看,學以致用。活動結束後,學院為同學們送上學校最新發行的電子圖書卡,輔導員荊成琰表示“6萬多冊圖書,從人文曆史到石油科普,隨時能看,就算回到草原,我們建設的知識橋梁也不會斷”,讓同學們的向往更加明確。

 

青島理工大學的座談交流會上,研學團成員首先觀看了其學校的招生宣傳片,生動展示了其院校的辦學實力和學科特色等。隨後,招生辦的老師進行了最新的招生政策和專業設置的解讀,讓同學們開闊了視野,也更加了解了其他高校的人文風采。青島理工大學校史館,從建校初心到學科發展,校報、獎杯串聯起“立德樹人”的曆程。隨後,研學團參觀了青島理工大學在岩土與軌道交通綜合實驗中心、土木工程防災減災綜合實驗中心、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空間碎片監測與低軌衛星組網實驗室等多個特色實驗室。

 

移步黃海學院雷鋒紀念館內,150餘件實物展品中,那補了又補的舊軍裝和字跡工整的助人事跡本,讓“雷鋒精神”從課本走向可觸可感的記憶。隨後,在黃海學院博物館,研學團跟著講解人員的腳步,依次參觀了匠心藝蘊展館、文房雅器展館、中華古硯展館和漢畫像磚展館。每一件生動展品都如跨越時空的對話,這不僅是一次文化藝術的沉浸體驗,更讓研學團的同學們直觀感受到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紅色印記:拾取精神傳承火種

紅色場館是精神的熔爐。總督府舊址的宮廷式木質結構與水晶吊燈雖華麗,但展板上“膠州灣事件”的曆史照片,讓“建築之美”與“曆史之痛”形成強烈對比。一戰遺址博物館地下指揮部50餘個廳室的布局、鑄鐵望塔的設計,還原了百年前的軍事防禦場景。從“巨野教案”到“五四運動”,讓同學們理解到愛國是刻進骨血的信念。楊家山裏紅色教育基地430平方米的展廳裏,“紅色堡壘”的故事令人動容:抗戰時期,村民們用獨輪車運彈藥、用暗號傳情報,使這裏成為“永不陷落的陣地”。

曆史的厚重背後是青島的活力。五四廣場上,“五月的風”雕塑在陽光下閃耀,將紅色記憶與現代風貌融為一體;奧帆中心的碼頭上,白色帆船準備起航,2008年奧運帆船賽的榮光與如今的“海洋運動示範區”,讓同學們感受到“強國夢”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中逐漸清晰。海軍博物館的退役艦艇旁,偌大的炮管、精密的雷達,讓“國防力量”成為可觸摸的海疆年輪。哈那格爾同學感慨“以前覺得英雄很遠,現在知道他們就在我們身邊,用生命守護著我們。”

 

城市人文:聆聽山海文明回響

青島的山海與人文,以另一種方式鋪展文明畫卷。八大關的“萬國建築”裏,俄式木刻楞、英式哥特式樓宇與山海相映,每一塊磚瓦都講述著開放與融合的故事。青島電影博物館中,從黑白膠片到3D特效,從手動老相機到數字設備,讓同學們觸摸到“科技與藝術”的碰撞,明白電影是文化傳承的鮮活載體。

黃泥巷的青瓦白牆間,村民用“生態旅遊”讓鄉村變美的實踐,讓同學們聯想到家鄉的特色,思考其在鄉村振興路徑中的發展可能。海軍公園的夕陽下,“向海而興”的字跡與戰艦模型相映,訴說著城市與海洋的千年羈絆。

海底世界中鯨魚骨架的磅礴與珊瑚的精巧,讓隋子軒同學感歎“原來課本裏的生物多樣性,是這樣觸手可及的美。”中山路的煙火氣中,天主教堂的尖頂、老商鋪的木招牌,展現出青島的人間煙火;百年棧橋從昔日軍火補給線到如今城市名片的變遷,是中國從弱到強的縮影。甘旗卡第一高級中學的包佳敏表示,青島的魅力不僅在於自然景觀,更在於其承載的曆史記憶與開拓精神,此次研學收獲的不僅是知識,更是沉甸甸的責任感。

 

山海同赴:承載成長初心遠航

“我們不僅要讓孩子們‘走出來’,更要讓他們‘學得深、記得牢、有收獲’。”輔導員張家馨的話,道出了實踐隊對研學活動的初心——這不是走馬觀花的打卡,而是一次滋養心靈、啟發思考的成長之旅。

必威app精装版客服 用行動證明:鄉村振興不止於產業幫扶,更在於“打開眼界、點燃夢想”。科左後旗甘旗卡鎮的“準高三”學生們將帶著“青島記憶”回到草原,在高校裏種下的“求學夢”、在紅色場館裏埋下的“民族魂”和在城市地標裏萌發的“山海情”終將生根發芽,長成助力鄉村振興的“參天大樹”。在青島遇見山海,在石大預見未來,這份“山海之約”,將成為青春與時代的對話,讓教育幫扶的種子在山海相連處生根發芽。(攝影 崔躍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