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共青團
科左後旗碧野興鄉實踐隊再赴科左:以研學賦能振興,用腳步丈量初心
作者:劉宇 發布者:張家馨 審核人:陳銀噸 發布時間:2025-07-07 訪問次數:10

【本站訊】夏日灼灼,蟬鳴陣陣。202573日,科左後旗碧野興鄉實踐隊帶著延續去年鄉村振興的承諾,再次踏上征程。由必威app精装版客服 副書記陳銀噸帶隊,輔導員張家馨、荊成琰老師隨隊指導,實踐隊帶著鄉村振興使命與赤誠,深入科左後旗,不僅讓去年提出的研學活動落地生根,更實地走訪調研了當地學校定點幫扶項目與鄉村發展成果,在實踐中書寫青春擔當。

一紙邀約踐諾言,山海相連拓眼界

去年座談會上提到的研學構想,今天我們來兌現承諾啦!

76日上午,實踐隊首先走進政府會議室,與教體局及甘旗卡第一、第二高級中學相關領導展開座談。會議室裏,陳銀噸代表實踐隊正式向甘旗卡的師生提出邀請,將免費資助12名師生赴青研學,通過參觀青島當地高校、紅色景點與城市地標,為莘莘學子打開看世界的窗口。

座談結束後,成員們實地走訪甘旗卡第一高級中學、第二高級中學兩所高中。與隨行領導,教師詳細講解招生政策與研學意義,更與校方敲定了研學行程的細節。

雙館漫步悟文脈,民族團結潤心田

瞧!馬鞍和課本,都在講民族團結的故事

緊接著成員們來到了甘旗卡第一高級中學的民族團結館與蒙古族民俗文化館,這裏沒有枯燥的理論說教,玻璃展櫃裏的蒙古馬鞍、手工皮靴等民俗器物,無聲訴說著遊牧文明的千年傳承;牆上的圖文展板,從古代茶馬互市到現代民族共居,徐徐展開民族交融的壯麗長卷。“原來課本上的民族團結,在這裏變成了看得見、摸得著的故事。”實踐隊員孫瓏赫感歎    

這兩座建在校園裏的展館,就像一本立體的思政教材,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融入日常。學生們課間走過展櫃,便能感受文化的交融共生;課堂之外,民族精神的火種在器物與故事間悄然傳遞。

這種浸潤式的教育,讓隊員們深受啟發:鄉村振興不僅是物質的發展,更需要將精神文化的根脈深植校園。當馬頭琴的旋律與朗朗書聲共鳴,當民俗器物與現代知識對話,民族團結的種子已在年輕一代心中生根發芽,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七心小橋連民意,同心廣場聚民心

這些橋,可是咱們的‘幸福密碼’!

午後的陽光灑在連心橋上,七座造型各異的橋梁靜臥河上,成為村民口中的幸福橋。這處由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定點幫扶的小橋工程,於20236月完工,從根本上解決了雨季村民涉水過河的難題。成員們走在橋上,聽駐村書記李廣磊講述村民們的日常勞作,橋下流水潺潺,映射出村民們悠閑捕魚交談的身影,就好似高校幫扶與村民奮鬥交織出的振興樂章。轉過橋頭,五官嘎查同心文化廣場的文化牆,生動的圖文展示著民族融合的故事,這裏不僅是民族交融的文化展示區,更是村民參與村務、凝聚共識的“議事廳”,讓組織振興從標語變成可觸摸的生活日常。

共富工坊探新路,直播帶貨啟富途

 直播間就是新工坊,咱牧民也能當網紅!

“共富工坊”點亮家門口的“共富夢”這個以手工藝品為主的致富工坊,如今正探索直播新模式。我們在選拔有潛力的村民參加培訓,日後會考慮請專業團隊來教授直播技巧。工坊負責人介紹道,隊員們當即用手機記錄下產品素材,準備幫忙剪輯宣傳視頻。

隨後,實踐隊來到去年走訪過的甘旗卡養殖場農戶家中。推開院門,肥壯的牛羊在圈裏踱步,女主人的熱情接待盡顯草原淳樸。

從人才振興的研學約定,到組織振興的小橋工程;從文化廣場的同心共築,到共富工坊的直播新篇。鄉村振興從來不是單向的幫扶,而是高校與鄉土的雙向奔赴:當山區孩子的眼睛映出大海,當高校智慧融入草原沃土,科左後旗的振興故事,才剛剛翻開最生動的一頁。正如輔導員張家馨在總結時所說:鄉村振興不是口號,是要把承諾變成行動,把願景變成實景。這個夏天,在科左,在青島,屬於興鄉人的故事正徐徐展開!(攝影 張家馨、胡梓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