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訊】為增強學生愛黨愛國意識,傳承“不忘國恥、居安思危”的革命精神,5月16日至5月17日,石工學院“能源報國・能源強國” 威海實踐團一行42人,在兼職輔導員雪芸菲、李東明的帶領下,前往地雷戰景區、郭永懷紀念館、毛澤東像章紀念館、一戰華工紀念館、劉公島景區驅逐艦等地開展紅色教育實踐活動。實踐團成員共同追尋紅色足跡、傳承紅色血脈、汲取奮進力量。
感悟人民戰爭的智慧與力量
5月16日上午,實踐團抵達地雷戰景區。景區以膠東地區抗日戰爭時期的地雷戰史實為背景,生動再現了民兵利用地雷戰術抗擊日寇的英勇場景。隊員們參觀了地雷戰遺址、展覽館,了解“石雷”“絆雷”“子母雷”等多種地雷的構造與戰術應用。通過實景演出《地雷戰》,隊員們目睹了軍民協同、巧妙布雷、痛擊敵人的激烈場麵,深刻體會到“人民戰爭”的無窮力量。李東明現場向同學們講解:“地雷戰的勝利是黨領導人民群眾智慧與勇氣的結晶,彰顯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我們要銘記曆史,珍惜當下和平。
致敬“兩彈一星”元勳的家國情懷
當日下午,實踐團走進郭永懷事跡陳列館。館內500餘張照片、200餘件文物,全景式展現了郭永懷先生“以身許國”的壯麗人生。從負笈海外求學到放棄優渥條件回國,從核武科研到空難中舍身護密,郭永懷的科研精神與家國情懷令隊員們動容。學生代表王輝表示:“參觀陳列館時,我數次落淚。先輩們用熱血鑄就的科技豐碑,正是我們前行的燈塔。”
觸摸紅色曆史的溫度
5月17日上午,實踐團來到毛澤東像章紀念館。館內珍藏的30餘萬枚像章,橫跨革命戰爭、社會主義建設等多個時期,串聯起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奮鬥的曆程。“革命歲月”展廳的粗糙木質像章,見證了戰爭年代人民對領袖的擁護;“建設時期”展廳的琺琅彩像章,折射出新中國的蓬勃朝氣。 講解員特別介紹一枚刻有“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字樣的像章,講述了20世紀60年代中國人民在艱苦條件下堅持自主創新的決心。 隊員們通過像章的材質、圖案、銘文,觸摸曆史溫度,深刻理解“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深刻內涵。
銘記被曆史鐫刻的勞工貢獻
隨後實踐團走進一戰華工紀念館。館內以沙盤、實物、影像等形式,還原了1916—1918年間14萬華工赴歐參戰的曆史細節。華工們從威海出發,曆經數月漂泊抵達歐洲,從事挖戰壕、修鐵路、搬運彈藥等高危工作,約2萬人長眠異國。展廳中陳列的華工銅手鐲、勞工契約、戰地日記(如《路往紀事》)等文物,揭露了戰爭的殘酷,也見證了華工為協約國勝利作出的貢獻。 學生代表張彥緹感慨到:“一戰華工的命運與近代中國的屈辱緊密相連。今天的我們,更應銘記‘弱國無外交’的教訓,為國家強盛而奮鬥。”
見證海軍崛起與海防使命
,實踐團登上劉公島景區退役驅逐艦。作為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代導彈驅逐艦,該艦艇服役30餘年,航跡遍布祖國海疆,見證了中國海軍從“黃水”到“藍水”的跨越。 隊員們實地觀摩主炮(130毫米口徑)、副炮(雙管37毫米艦炮)、導彈發射架等武器係統,聆聽其在捍衛領海主權中的實戰故事。 隨行老師結合甲午戰爭慘敗教訓,對比當下海軍裝備現代化成果:“從‘致遠艦’的悲壯到驅逐艦的列裝,百年海防史印證了‘科技強則國防強’的真理。站在甲板上,隊員們遠眺劉公島海域,學生代表薛浩然感慨:“軍艦的每一道鏽跡都是曆史的刻度,我們要以更強的責任感守護國家海洋權益。”
兩天的實踐行程串聯起抗日戰爭的人民智慧、“兩彈一星”的科研擔當、領袖精神的時代傳承、勞工群體的國際貢獻及海軍發展的強國之路。隊員們在曆史場景與實物展品中,深刻理解了“愛國”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先輩們用生命書寫的責任,是新時代青年需接力踐行的使命。本次活動突破傳統理論教學模式,通過“場景體驗+文物解讀+現場教學”的立體思政課,讓曆史可觸可感。地雷戰的實景演出讓抗戰精神具象化,郭永懷的遺物讓科學家精神可視化,驅逐艦的登臨讓國防教育立體化,有效激發了隊員們的情感共鳴與行動自覺。
實踐結束後,隊員們表示將以本次活動為起點,把愛國熱情轉化為學習動力,以郭永懷等科學家為榜樣,在專業領域深耕細作,以科技實力築牢國家發展根基;主動傳播紅色故事,讓地雷戰精神、華工曆史等“小眾”記憶成為大眾共識;關注海洋權益與國家安全,以實際行動支持國防建設。 此次實踐活動不僅是一次紅色足跡的追尋,更是一場麵向未來的精神動員。正如雪芸菲在總結中所說:“曆史最好的紀念是創造新的曆史。願同學們帶著‘強國一代’的使命感,在時代浪潮中勇毅前行,讓紅色基因在奮鬥中永續傳承。”